•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
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首页 > 招生新闻

一堂培训课的两位老师

2019-03-11 10:50:14

  2016年12月29日,是一个北京冬日不多见的晴天。精华学校初中数学老师徐书像往常一样,搭丈夫的车早早从西四环的家中来到学校,所不同的是,今天她的心情稍微有点兴奋――她要在10位来自全市各区的数学老师面前,主讲“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”这节课程。这也是北京市正在开展的“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计划”的其中一堂课。

  8点刚过,前来“取经”的老师们陆续来到了精华学校。徐老师来到校门口,与大家热情招呼,老师们互相都是第一次见面,但却显得并不生疏,很快聊起了教学。这时,徐老师注意到,来听课的人中只有一位是男老师,他胖胖的,很和善。看过报名信息后,知道他是平谷五中的老师王占强。

  她并不知道的是,王老师来到这里,却并不容易。

  革新

  1995年,王占强专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专业。毕业后,很多同学选择了留在城市,而出于难以割舍对于家乡的那份感情,他回到了平谷。先是在一所山区中学任教,后来,来到了现在任教的平谷五中。

  山中无甲子,寒尽不知年。不知不觉间,他已经执起教鞭20多年,并获得“平谷区优秀教师”“平谷区优秀班主任一等奖”“平谷区十佳教师”等多项荣誉称号,但他最珍视的,是给学生不断输入新的知识,享受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光。

  “要想教好学生,老师要更强”,王占强对此深信不疑,“老师需要在培训中与时俱进,成长和精进是一辈子的”。

  而在长达20多年的教学中,他经历过无数次各类培训,无疑对“如何做好教师培训”这个话题最有发言权。他翻出手机,划拉几下,亮出朋友圈里的一篇文章,这篇题为“我只想安安静静地教书”的文章写道:“继续教育培训,一年要花十几天去学习,专家教授理论都很玄乎,可是对我的教学并没有什么用,如果不到场我就不合格,到场学习纯粹是应付任务……”

  他说,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现象,确实反映了长久以来教师培训的某些无奈。长期以来,一说起培训,就是教育部门或学校组织的硬性任务,老师们只能被动接受。而且,往往一组织就是所有或大部分教师参加,这又如何能满足不同层次学校、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呢?

  在王老师任教的中学,有一次,学校邀请到一位名头响亮的“大牌”专家给老师们培训,但几堂课听下来,老师们颇有微词:专家的水平虽高,但对于乡村中学的教学一线,却并不适用。贫乏的说教,让大家觉得专家讲授的内容离自己很遥远,平时的教学也用不上。

  “然而现在不一样了,”王老师补充道,“从2015年开始,伴随着教改的深入,我们一线教师也感觉到,教委组织的教师培训明显思路有变化,老师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。”

  抢课

  在王老师看来,现在开展的“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计划”与以往培训的最大不同在于,主动选择权交回到了教师手里。

  没有了行政的统一安排,老师们都得自己动手选课。按照教委的规定,授课教师的课程会提前10个工作日发布在管理服务平台上,网站更新的时间则是每天的晚8点。算好了日子,王占强早早守候在电脑前。他已经查好了信息,一定要抢到精华学校徐书老师的课。

  提起徐书老师,让老师们不由得为她竖起大拇指,打心底里敬畏和佩服她。她从小梦想当老师,大学读的是师范,毕业后又一直没有离开过讲台,她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为教师这个职业而生。

  生活中的她平和、内敛,是个“保守派”,每天的生活按部就班,但在教学上,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。工作十几年来,每周五她都会雷打不动地参加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。有一次,她看到一位教研员使用了一种新工具“几何画板”,赶紧找来研究,她发现“几何画板”的确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。于是,她成为最早积极使用“几何画板”的那批老师之一。

  7点59分,瞄了一眼时间,紧盯屏幕的王老师,赶紧刷新。运气不错,终于抢上了。“全程仅用了4分钟”王老师感叹,“选课就像打仗,每节课名额一共只有10个,晚了就抢不上了。”

  在29日这一天,王老师不到5点就起床了,80多公里的路程,他需要坐公交转地铁,路上至少2个多小时。

  走出家门时,天气严寒,他紧了紧棉衣。天还没亮,东边有一颗星星闪闪发光,他知道,那颗就是启明星。

  初心

  站在讲台上,看着自己的17名学生和慕名来听课的老师们,徐书所有的不安一扫而空。徐书从来没有忘记,在自己从教的第一年,有一位老教师对她说:“备课最重要的,是心中有学生。”

  她记得,当时礼貌地笑了笑。

  15年过去了。

  采访中,我问她:“当老师,最重要的是什么?”

  她想了想,一字一句地说:“心中要有学生。”

  她讲起一个故事:有一个初三的学生,父亲是北京大学的博士,学识渊博。孩子却成绩不好,又处于叛逆期,爸爸辅导他功课,常常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,谁也不服谁。爸爸很苦恼,找徐书来取经,徐书告诉他,“你的知识完全可以辅导他,但你一直没弄明白,真正他觉得难的地方在哪里。”父亲回去后按徐书说的,果然慢慢教好了孩子。正是心中有学生,让徐书了解他们真实想法,对症下药。

  现在,徐书老师带了七八个“徒弟”,她要常给他们做培训,这些师范大学的高材生信心满满,但徐书告诫他们最多的还是――“心中要有学生”。

  培训讲台上的徐书心系学生,台下认真听课的王占强也是个不折不扣的“学生控”。一位曾经教过的学生,多年后重返母校探望王占强。“多亏了王老师,才有了今天的我。”她感激地握着王占强的手,激动地说,“是王老师把我从悬崖边拉了回来。”

  记得当时,她曾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误导。王占强单独找她谈心:“在老师眼里,你是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,为什么会与他们有来往呢?”她的眼泪又涌了出来:“有人欺负我,他们帮我打架,还花钱请我吃饭。”王占强问:“那你为什么不轻率地跟他们混下去,还这么痛苦呢?”“因为我想到跟他们去肯定就没有前途了,爸爸妈妈肯定会非常伤心。”“你是比较理智的,老师相信你有自己的选择,你打算怎么办?”“我再也不跟他们来往了”……没有一句空洞的说教,都是发自内心,晓之以情,动之以理,用心教育。

  徐书和王占强的故事告诉老师们: 教学不是炫耀。知识再多的人,如果心中没有学生,就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,就教不好学生。(本报记者 张慕梁 摄/本报记者 阿牛)



   相关评论
   本栏推荐
Copyright © 2009 文章阅读网 保留所有版权
本站为精品文章共享网站,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,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
Powered by OTCMS V3.72